巴基斯坦周三 (14 日) 正式移交一名在上月印控喀什米爾地區攻擊事件後被俘的印度士兵,此舉被視為緩和兩國關係的最新信號,但雙方仍在言論上進行對抗與升級軍事部署,讓國際社會對南亞地區和平前景充滿擔憂。
這次移交的士兵是在 4 月 23 日印巴衝突中被巴方拘留的。巴基斯坦總理 Shehbaz Sharif 在視察旁遮普省兵營時說,若印度試圖切斷水源或發動攻擊,巴方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。
Sharif 說:「我們主張和平對話解決喀什米爾問題,但這並不意味著軟弱。若印度再發動攻勢,巴方將以更強大力量反擊。」
與此同時,印度國內對於士兵獲釋的反應則情緒複雜。儘管主流輿論將此次移交視為積極信號,執政黨人民黨仍在全印度啟動為期 10 天的「愛國勝利宣講活動」,宣稱印度在近期衝突中取得「重大勝利」。這種矛盾心態折射出印度社會對喀什米爾問題的敏感神經,也就是渴望和平,但也難以接受被視為妥協。
值得注意的是,巴基斯坦此次釋放善意延續 2019 年的外交策略。當年印巴空戰導致一名印度飛行員被俘,巴方主動釋放使其成為兩國關係緩和的關鍵轉捩點。此次移交對象從空軍飛行員變成邊境士兵,既維持外交姿態,也避免過度刺激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。
但軍事層面的對峙並未完全消退。根據印度軍方揭露的數據,衝突期間擊落多架巴基斯坦無人機,其中部分證實為土耳其製造。此舉引發土耳其與亞塞拜然民眾的強烈抗議,而數據也顯示,兩國赴土、阿旅遊預訂量驟降 60%,取消率激增 250%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甚至考慮取消 40 架飆風戰機的採購訂單。
在此背景下,國際社會呼籲雙方克制的聲音持續高漲。聯合國駐南亞代表指出,任何單邊行動都可能破壞區域穩定,各方應嚴格遵守《印度河用水條約》。
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表示,正密切關注局勢發展,鼓勵印巴雙方透過對話化解分歧。
巴基斯坦戰略分析師馬哈茂德說,「水源安全已成為新的博弈焦點,這比領土爭端更具引爆性」,並稱隨著夏季用水高峰臨近,圍繞印度河支流的爭奪或將加劇緊張局勢。
當前局勢呈現出微妙平衡,一方面巴基斯坦透過釋放戰俘傳遞和解意願,另一方面,印度透過慶祝「軍事勝利」鞏固國內民意。這種非對稱互動模式,使得任何一方都難以輕易讓步,未來雙方能否突破「衝突 - 緩和 - 再衝突」的循環,取決於政治決斷與民間交流的雙軌推進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