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根士丹利 (MS.US) 最新報告指出,AI 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躍升與成本效益,預計將為標準普爾 500 指數增加 13 兆至 16 兆美元的龐大市值,意味著該基準指數的市值將再增加 29%。
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師團隊詳細闡述,此預測雖未設定具體時間表,但其基礎在於兩大核心假設:AI 技術將持續快速迭代,以及企業界將廣泛且深入地採納 AI 應用。
在此趨勢下,預計每年可為大型上市公司增加約 9,200 億美元的淨收益。這項收益主要來自於 AI 驅動的營運效率提升、人事成本精簡,以及開創全新收入來源。
摩根士丹利進一步將 AI 的價值貢獻細分為兩大類別:能夠在較少人為監督下自主決策與行動的 AI 系統「智慧體 AI(Agentic AI)」,預計貢獻約 4,900 億美元;而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實體 AI「具身型 AI(Embodied AI)」,預計將貢獻約 4,300 億美元。兩者相加,有望使標普 500 成分股公司的稅前總收入提升超過 25%。
報告特別點名,消費品分銷、零售、房地產及運輸等行業,將成為這波 AI 價值創造浪潮中獲益最顯著的領域。
策略師們預估,長期來看,AI 在這三大產業中所創造的價值,可能至少是其 2026 年預期稅前收入的兩倍。研究顯示,企業在 AI 技術的採用上正顯示出關鍵的「拐點」跡象,意味著大規模應用的時代即將來臨。
報告同時坦誠地探討了 AI 對就業市場的深遠影響。儘管股市前景一片光明,但 AI 驅動的價值創造可能對勞動市場帶來嚴峻挑戰。報告估計,現有約 90% 的工作崗位可能受到 AI 的影響,許多勞工將面臨技能升級或轉換職業的壓力。
儘管如此,摩根士丹利也援引歷史經驗,認為如同過去的網路革命,AI 在淘汰部分舊有職位的同時,也將催生如「AI 供應鏈分析師」、「AI 倫理學家」等新型態的工作。
報告強調:「員工的再培訓與技能重塑,將是他們能否快速重返勞動力市場的關鍵。」
此觀點與其他機構的預測形成對比。高盛曾在 2023 年預測 AI 將使全球約 3 億個全職工作崗位自動化;而 AI 新創公司 Anthropic 的執行長 Dario Amodei 更預言,未來五年內,半數的入門級白領工作將被 AI 取代,可能導致失業率飆升。
摩根士丹利指出,此等規模的市場價值創造需要時間發酵,並取決於企業與行業的全面採納。但該行也樂觀地指出:「若 AI 的能力持續以非線性的速度提升,其最終創造的價值,將可能超越我們已經相當樂觀的估計。」
(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; OTC市場股票除外,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。)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