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對俄羅斯石油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 (Rosneft) 與 Lukoil 實施制裁,試圖透過經濟手段遏制俄國在烏克蘭戰爭中的軍事行動,此舉迅速在印度與中國能源市場引發連鎖反應,兩大原油進口國的企業與決策層正面臨地緣政治、經濟利益與戰略考量的多重博弈。
根據產業內部消息,在制裁生效截止日期 11 月 21 日前,部分石油業者已開始取消涉及上述兩家俄國油企訂單來規避風險。
儘管印度與中國先前長期拒絕配合川普「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」的要求,也未理會「不服從將面臨後果」的警告,但近期出現的「遵守制裁」初步跡象仍引發關注。分析師則指出,這可能只是短期觀望,業界正透過中間商、「影子油輪船隊」等複雜規避體系,試圖維持俄羅斯原油的採購與運輸。
印度與中國的動向被視為制裁效果的關鍵。數據顯示,中印兩國每日合計從俄國進口 350 萬至 450 萬桶石油,其中相當比例來自這次被制裁的兩家企業。
能源分析機構 Energy Aspects 原油分析師 Richard Jones 表示,若制裁生效,中印兩國從這兩家俄國企的每日進口量恐將減少 140 萬至 260 萬桶。
印度的處境尤為微妙。一方面,印度長期依賴低價能源進口,且與俄國傳統上友好;另一方面,印度近年與美國戰略關係深化,此前因輸美商品被加徵 50% 關稅,仍試圖修復雙邊關係,而持續購買俄國石油始終是雙方摩擦點。印度最大私人煉油企業信實工業已表態將「調整營運以滿足合規要求」,國有印度石油公司亦稱將遵守所有適用制裁。
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周一 (27 日) 間接批評美國制裁「選擇性適用原則」,稱「說教未必被實踐」。
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能源與地緣政治主席 Clayton Seigle 分析指出,印度更難擺脫對俄油依賴,若恢復戰前供應結構,需轉向成本較高的中東、西非或美國原油。此外,印度正與美國談判貿易協議,此前關稅已威脅數百萬就業崗位,減少俄油進口有望被視為釋放善意的籌碼,但總理莫迪年底將接待俄國總統普丁來訪,分析師認為目前調整可能僅為短期戰術,非戰略退縮。
中國的反應同樣關鍵。中國外交部重申「反對單邊制裁」,國有大企業因擔憂次級制裁已盡量合規,但「茶壺煉油廠」等小型獨立煉油廠或透過第三方繼續採購俄油。
史汀生中心中國計畫主任孫韻指出,中國不會拋棄俄國,因脫鉤將衝擊自身經濟。國際危機組織分析師楊威廉提到,中俄可能已私下討論因應措施。
無論中印兩國如何調整,俄國規避制裁的「影子油輪船隊」成為關鍵工具。標普全球數據顯示,這支由 940 艘船隻組成的船隊較去年擴張 45%,歐盟、英美已將數百艘船隻列入黑名單。
Kpler 分析師指出,儘管制裁帶來物流挑戰,俄國仍維持原油出口規模,此前對俄氣工業等企業制裁時,印度煉油廠便透過中間商網絡調整採購。
Kpler 高級分析師徐沐雨預計,新一輪制裁後,俄對中印出口恐延續類似操作,透過改名、調整航線掩蓋來源。
不過,規避手段亦增加俄國成本。Seigle 指出,切斷俄石油收入」面臨巨大挑戰,而最大變數是美國政府的執法力道。分析師普遍認為,亞洲國家的實際行動將最終決定制裁對俄打擊程度,印中可能在觀望中尋找平衡,既避免直接觸怒美國,又盡力維持能源安全與戰略利益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