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周一 (27 日) 在 2025 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釋出重要訊號,將恢復公開市場公債買賣作業。這一表態標誌著年初暫停的相關操作有望重啟,被業界視為債市「破局」時刻,市場做多熱情迅速被點燃。
在年會過後首個交易日尾盤,中國債市殖利率率全面下行,基金、券商等機構搶券積極,銀行、保險則階段性賣出,隨後幾日多空輪動,行情震盪走強,但截至周四 (30 日),殖利率下行幅度縮小。
央行公債買賣屬公開市場操作常規工具,旨在調節流動性、豐富政策工具箱、強化國債定價基準功能並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協同。
歷史上,央行曾透過「買短賣長」調節殖利率曲線,今年初之所以暫停操作,是因為當時債市供需失衡、風險累積,加上「資產荒」下機構搶跑推升「債牛」泡沫,目前重啟則因市場調整後陷入低迷。去年利率下行空間透支,導致當前殖利率處於歷史低位,加上「股牛債弱」格局,投資難度顯著增加。
業內人士認為,重啟操作有多重現實考量。一方面,今年第四季及明年初地方政府債發行提速,央行需維持流動性穩定,平抑資金波動,增強銀行承接能力;另一方面,近期公募費率新規引發短債基金潛在拋壓,央行買債可提供流動性支持,緩解非銀機構壓力。
中郵證券固收首席梁偉超指出,去年 8 月到 12 月央行買入的短期國債將集中於今明兩年到期,因該工具已被列為常備政策工具,存量規模不宜歸零,歲末年初重啟續作需求迫切。
從市場表現來看,中國債市周四延續走強,但殖利率下行幅度收窄至 0.5 至 1.5 個基點。
CNEX 債券分歧指數顯示,政策公佈後市場賣盤逐漸活躍,分歧加大,周四行情出現扭轉,銀行轉而接券,基金由「搶券」轉為停利,保險維持淨賣出,券商小幅買入,也許反映出前期樂觀情緒回調。
目前機構關注焦點轉向實操層面:重啟時點、操作方式及影響幾何?多位人士表示,央行恐優化操作以降低市場衝擊。潘功勝強調將靈活進行雙向操作,保障政策傳導與市場穩定。
浙商銀行 FICC 認為,政策仍以「穩」為主,結構性機會更值得挖掘。滬上城商行理財子預估,恢復操作後,央行可能繼續買短債但規模有限,因大幅寬鬆必要性不強。
部分機構則持觀望態度。沿海城商行投資人士稱行情更難預測,大型股份行則保持中性,認為實質影響待觀察。
江浙滬城商行交易人士指出,期現行情集中於 3-5 年期,一次定價後轉入震盪,顯示情緒相對克制。若年底前配合流動性安排,買債也許能緩和機構配置壓力。
梁偉超預估,若分月操作,未來兩月每月恐投放人民幣兩、三千億元,總量約兆元,延續去年量級,以短期券種為主、分批買入,對收益率增量下行推動有限,主要意義在情緒修復。
友山基金許永斌分析,重啟核心是注入流動性。去年短債購買若不續作,將被動收縮流動性,與當前經濟築底環境不符,選擇短債因衝擊小且有續作主動權,但須警惕機構羊群效應。配置層面,他認為 3-5 年及超長端 30 年期品種具價值,新一波操作也許在 11 月、12 月實施,不排除透過大型銀行之間接操作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鉅亨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