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金發表報告表示,南向資金3月以來成為港股主力,年內相對確定增量約為2,000億至3,000億港元。今年以來南向累計流入6,041億港元,日均流入(82.8億港元)已是去年全年的近2.5倍(2024年全年流入8,078.7億港元,日均34.7億港元)。若維持當前速度,今年總量可能要接近兩萬億港元,可能並不現實。該行此前曾做了梳理,結合公募最新數據,在可測算部分中,公募與保險等機構的「子彈」可能並沒有想的那麼多。
截至首季度,主動偏股基金港股持倉已經達到30.8%的歷史新高,假設年內比重提升至35至40%(基金名稱不帶「港股」的最高投資比例不得超過50%),考慮到當前主動偏股型基金1.5萬億元的整體規模,後續空間約750億至1,500億港元。險資部分,假設權益佔其資金比例提升至15%且港股佔權益比例提升至20%,同樣考慮新增保費,中金預計年內有望帶來約1,500億至2,000 億港元的增量資金。
不過本輪南向大舉流入的過程中,ETF資金的流入非常強勁。內地可投港股ETF的資金淨流入在3月創下234億元的紀錄後,4月至今更是接近350億元,這背後可能存在不少個人投資者通過ETF配置港股的身影。然而個人與其他交易型的流入受情緒與趨勢的驅動很強,歷史上也多次出現「追漲殺跌」的情況,因此較難准確測算。綜合以上,該行整體測算下來後續年內相對確定的南向增量約為2,000億至3,000億港元,全年累計流入8,000億至10,000億港元左右。
另外,需要特別指出的是,儘管南向資金大舉流入的確使得南向投資者在部分時期與局部存在「邊際定價權」,但面對借券賣空,以及南向無法參與而供給卻可以無限的「閃電配售」(3月港股配售規模高達970億港元創歷史記錄),是難擁「絕對定價權」的, 因此當市場過於強調定價權來支撐樂觀觀點時,可能意味著情緒已經相對亢奮。
對市場而言,中金在關稅風險開啟後,測算恒指在20,500點計入了與2018年底相當的悲觀情緒,如果沒有新增風險,可能在這一位置震蕩,回過來看也的確如此。隨著關稅不斷加碼已經進入「非理性」階段,市場已經對關稅本身的數字逐漸「脫敏」,更多轉向對增長的實質影響,而這又將與後續的談判進展與國內政策對衝力度息息相關。如果關稅談判沒有進展導致美關稅維持在145%的高位,同時財政政策對衝力度弱於預期,或拖累港股盈利下滑10個百分點到負增長7%。據此,該行測算,1)基準情形下,不考慮盈利下修影響,對應恒指20,500點;2)積極情形下,市場情緒修復至關稅衝擊前水平,恆指重回23,000至24,000點。3)悲觀情形下,盈利增速降至-7%左右,對應恒指18,000至19,000點左右。
具體操作上,如果投資者在此前倉位已經明顯下調或者挪至分紅板塊,那麼在這一點位即可分批低吸;但如果倉位和成本都較高,可以多留一些緩衝空間,以應對潛在盈利下調壓力。(wl/u)
AASTOCKS新聞